科幻小说网 > 科幻小说 > 侏罗纪公园 > 第七部

第一章 毁灭世界

“数学将越来越需要你有勇气去正视其含义。”

——伊恩·马康姆

第一章 毁灭世界

 

他们将马康姆搬到旅馆的另一个房间里,将他安顿在一张干净的床上。

哈蒙德彷佛又振奋起来,开始东奔西跑,“嗨,”他说,“起码灾难躲过去了。”

“你说的是什么灾难啊?”马康姆问,叹着气。

“喔,”哈蒙德说,“它们没能获得自由,在世上横行霸道了。”

马康姆用一只手支撑着坐起来,“你是在担心这个?”

“这确实是非同小可的事,”哈蒙德说道,“这些肠辘辘的食肉动物会出来毁灭我们的星球的。”

“你这个自以为是的白痴,”马康姆怒气冲冲地说道,“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?你以为自己制造出这些怪兽,就有能力摧毁这个星球吗?天啊,那你得有多大令人着魔的能力,你知不知道?”马康姆躺在床上,“你无法摧毁这个星球。你甚至不是它的对手。”

“可是大部分的人都相信,”哈蒙德用生硬的口气说道,“我们的星球正岌岌可危。”

“咳,没这回事。”马康姆说道。

“所有的专家都一致认为我们的星球出了问题。”

马康姆叹息着,“我来跟你谈谈我们的星球吧。”他说道,“我们的星球已经有四十五亿年的历史,地球上的生物差不多也有这么悠久的历史,大约有三十八亿年。最先出现的是细菌,然后是多细胞动物,再来是首批复杂动物,有生存在海洋中的,也有在陆地上的。接下来是漫长的动物世纪——有两栖动物、恐龙、哺乳动物,每一类都绵延了几百或几十万年。伟大的动物时代兴起,走向繁荣昌盛,最后销声匿迹。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个持续且剧烈动汤的背景下发生的,山脉隆起后因风化侵蚀而消失,彗星碰撞,火山爆发,海洋涌现后因泥沙淤积而消失,整个大陆在漂移……一切都处在无休止地剧烈变动中……即使在今天,我们星球上最重要的地理特徵也是来自两大陆地的碰撞,这导致喜马拉雅山系隆起了数百万年。地球自形吵猎来已历经各种变迁而延续到今天,它必然会在我们之后继续生存下去。”

哈蒙德蹙起眉头,“只因为它延续了很长的时间,”他说道,“并不能说明它将永世长存。假如发生辐射事故的话……”

“假定有这种情况,”马康姆说道,“譬如说一次严重的事故,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死了,地球在十万年中一直散发放射线。而生命都会往某些地方存活下来——在地表下面,或冻结在北极的冰下。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,地球成了不毛之地,但在这之后,生命又会再度在地球上繁衍。进化的过程又会再一次出现。也许需要数十亿年生命才能恢复到像现在这样有形形色色的生物,而且无疑地和现在的面貌将完全不同。尽管我们会做出各种蠢事,但是地球还是会生存下去,生命也将绵延不断。只是我们,”马康姆说道,“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罢了。”

哈蒙德说:“不过,假如臭氧层变得越来越稀薄——”

“那将会有更多的紫外线辐射到地球表面。这又怎样呢?”

“这样,就会导致皮肤癌。”

马康姆摇摇头,“紫外线辐射对生命是有益处的,是种很强大的能量,能促进突变、进化。随着紫外线辐射量的增多,许多生命形式会欣欣向荣。”

“而许多其他的生命将会渐渐绝种。”哈蒙德说道。

马康姆叹息着,“你以为这种事是第一次发生吗?你该了解氧气吧?”

“我知道氧气是生命所必须的。”

“那只是在现在,”马康姆说道,“事实上氧气对新陈代谢是有害的。它是一种腐蚀性气体,就像氟一样。氟可以用来蚀刻玻璃。当氧气最初被某些植物细胞当成废气排出的时候——假设大约是三十亿年以前——它给我们星球上的其他生命造成一种危机。这些植物细胞以一种致命的毒气污染了环境。它们不断呼出致人于死地的毒气,以致于它的浓度越来越高。像金星这样的行星氧气浓度还不到百分之一,但是地球上氧气的浓度却一直在迅速增长——百分之五,百分之十,最后达到了百分之二十!地球已经有了一个纯毒气的大气层,这是会扼杀生命的!”

哈蒙德露出恼怒的神色,“那么你到底想说明什么?是想说明现代的污染物也将被吸收进去吗?”

“不,”马康姆说,“我的意思是,地球上的生物能够照管它们自己。在一个人看来,一百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。一百年以前,我们还没有汽车和飞机,没有电脑和疫苗……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。

可是对地球来说,一百年根本是微不足道,一百万年也算不了什么。这个星球是在一个更广阔的规模上生息绵延的。我们无法想像它那缓慢而有力的节奏,甚至连试着去想像的谦恭行为也没有。我们只是地球上的过客,生命转瞬即逝。即使我们明天就离开尘世,这个世界也不会牵挂我们的。”

“你怎能说得如此轻松?我们很可能真的会一命呜呼的!”哈蒙德怒气冲冲地说道。

“是的,”马康姆说,“正是如此。”

“你到底想说明什么呢?我们不该关心环境吗?”

“不,当然不是。”

“那又是什么呢?”

马康姆咳嗽起来,朝远处凝望着,“我们得把事情搞清楚。我们的星球并没有什么危险,面临危险的是我们。我们没有能力去摧毁这个星球——或是去挽救它。可是我们或许有能力来拯救自己。”